央广网北京5月15日消息(记者朱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这是古今中外人类探究自我的终极发问。这不仅仅是一个哲学话题,更是个严谨的科学问题。科学界对于人类不同族群演化的研究从未停止。作为人类演化史的重要一环,中国南北方人群从何而来、如何演化,一直以来学界没有定论。而现在,中国科学家给出了更明确的答案。
5月15日凌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团队独立主导、多家单位参加的研究成果。该成果通过对中国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组研究,逐步揭开东亚尤其是中国史前人群南北格局、迁徙扩散及遗传混合历史的面纱。那么,中国南北方人群从哪里来?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迁?这一发现对人类演化史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北方人与南方人方言各异,外貌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中科院古脊椎所古DNA实验室主任、研究员付巧妹团队通过对大量的中国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组研究发现,在中国,南北方人群早在9500年前已分化。“距今9500~7500年的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人群,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分化格局,即同期北方人主要跟古北方人群相关,南方人主要跟古南方人群相关。我们通过其他分析也看到了古北方人群跟西伯利亚草原人群的联系,同时还看到了古南方人群跟东南亚相关人群的联系。”付巧妹介绍。
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东亚大陆南北方人群之间的差异性和分化程度逐渐缩小,这种变化暗示着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南北方之间频繁的人群迁移与混合。有意思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古北方人群成分对现在的东亚人显示出更多的影响。
付巧妹介绍:“在8300年前,南北方人群不仅已经开始迁徙,而且有了融合的现象。新石器时代,南北人群有相互的融合,但在新石器时代之后,可能黄河以北的人群对黄河以南的人群影响非常大,出现大量的迁徙。所有现代人群跟古北方人更相关,所以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古北方人对整个中国南北方人群的影响。”
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距今5000年及以前,中国福建奇和洞人与台湾海峡亮岛人等古南方人群属于“第一层”人群,他们与从事农业经济的“第二层”农业人群,也就是现代东亚人,是截然不同的。但付巧妹团队的研究修正了这一说法,其研究表明,在至少8400年前,组成现今东亚人群、南岛语系人群基因结构的主要祖先群体之一已经在东南沿海出现。
“8400~4000年前的福建等地的人群,跟3000多年前的西南太平洋的岛民属于相关人群,而西南太平洋岛民与南岛语系人群直接相关。我们直接将南方内陆的傣族跟台湾岛上的阿美族进行了比较,发现古南方人群跟阿美族有更近的遗传联系。所以这个研究比较确认的是,南岛语系人群起源于以南方人群比如以福建以及临近区域人群为代表的人群。”付巧妹说。
研究同时发现,虽然中国南北人群最初有着明显分化,但南北方同期人群的演化一直是基本连续的,没有受到明显的外来人群的影响,迁徙互动主要发生在东亚区域内各人群间。
付巧妹说:“在9000年前,尤其是在农业出现以后,欧洲人群不断受到外来人群的‘大换血’。但是在中国,主体人群虽然有南北的分化,但仍然对现代人群产生影响,而且现在不同区域的汉族人群有非常明显的相似性,也体现出南北人群的相互混合。”
这一系列研究成果都是基于对中国南北方人群古基因组的研究。那么,研究团队从哪里获取的古人类基因样本呢?付巧妹表示,他们与多家单位合作,创新古DNA捕获技术,实现从11个考古遗址中的大量土壤微生物DNA里“钓取”极其微量的人类核DNA。“最终捕获并测序了北方山东、内蒙古及南方福建、毗邻亮岛和锁港等地11个遗址的25个9500~4200年前的个体基因组和1个300年前的个体基因组。研究首次针对中国南北方人群开展了时间跨度最大的系统性研究,填补了人类演化史中的中国篇章。”
近年来,与东亚毗邻的东南亚、西伯利亚等地的古代人类遗传演化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但迄今为止,东亚,尤其是中国南北方史前人类基因组的相关信息我们还所知甚少。中科院副院长李树深指出,付巧妹团队的研究成果填补了人类演化史所缺失的重要中国篇章,为探源华夏族群及其文化、修正东亚南方人群演化模式作出了重大贡献。“从遗传学角度揭开了中国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迁移活动的若干谜团,是一项有关中国和东亚古人群遗传多样性研究的重大科学发现,对于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探源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李树深说。
付巧妹表示,中国南北方人群的古基因组研究,只是揭开人类演化史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更深层的疑问有待解答。“比如,在旧石器时期,相关南北方人群到底是怎样互动的;沿海区域的北方人群跟内陆人群的差异在哪里;另外,中国南北方人群的迁徙到底跟农业技术传播有什么关系等一系列非常重要的问题待解。”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