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26日消息(记者 梁爽)中小企业自身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受疫情冲击影响比较大,一直以来是复工复产攻坚区,但一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却在此次疫情中表现突出。
“根据统计,湖南、四川等地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复工率已经达到了98%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基本上是百分之百复工。”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副局长秦志辉3月25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确实在疫情期间表现出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这个数据充分的说明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增强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小企业复工率稳步提升。秦志辉称,根据工信部监测显示,截至3月24日,中小企业的复工率已经达到了71.7%,比2月23日提高了42.1个百分点。
疫情下,中小企业稳则就业稳、经济稳。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我国中小企业法人单位1807万家,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
纾困中小企业成为题中之义,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举措频频落地。2月9日,工信部印发《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有关工作的通知》20条措施,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
3月19日,工信部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推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中小企业,助力复工复产。如何理解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秦志辉25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将其概括为八个字——“恢复、培新、通链、提升”。
秦志辉称,“恢复”就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疫情的防控、促使中小企业尽快的恢复生产运营;“培新”是指加快发展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等新模式,从而培育壮大共享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的制造新业态;“通链”主要是指搭建供应链、产融对接等数字化平台,从而帮助中小企业打通供应链、对接融资资源;“提升”主要是指推动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的改造,从而实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精细管理和智能决策。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这八个字的落实,秦志辉介绍称,工信部安排了一些专项的举措加强推广力度。包括广泛征集了一批技术力量强、服务效果好的数字化服务商,优秀的数字化服务产品以及相关的服务。总结推荐一批数字化赋能标杆中小企业的案例,从而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另外,组织创新中国行、中小微企业云服务大会、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高端论坛等一系列的活动。利用”企业微客”等线上平台开展一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相关方面的技术培训。
3月24日工信部召开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有关情况视频会议,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代表作了交流发言。“中小企业要坚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继续在补短板、强链条上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示范引领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克俭在视频会议上强调。
那么,如何促进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秦志辉谈到四个具体办法:
一是抓紧优质企业梯度培育的主线,推动形成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等优势企业梯度培育的格局;
二是培育一大批企业主体,推动各地培育两万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而示范引领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
三是推动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动态库,为企业入库培育、搭建资源对接平台奠定基础;
四是强化一系列的服务支撑,比如开展专题培训、提供融资专项服务,在每年一届的中博会期间专设展区,实施信息化和知识产权两个推进工程,从而赋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