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26日消息(记者刘飞 见习记者于子敬)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26日),自然资源部传出好消息: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也就是俗称的“可燃冰”,第二轮试采成功,并且创造了“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

  被俗称为“可燃冰”的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固态结晶物质,外观像冰,可以被点燃,被认为可成为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

  2017年,我国南海神狐海域进行的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开采成功。2019年10月正式启动第二轮试采海上作业,于2020年2月17日试采点火成功,持续至3月18日完成预定目标任务。

  此次第二轮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同时,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李金发介绍,实现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大致可分为理论研究与模拟试验、探索性试采、试验性试采、生产性试采、商业开采5个阶段。第二轮试采成功迈出了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中极其关键的一步。李金发介绍:“本轮试采是在上一次探索性试采的基础上突破了水平井钻采技术。这项技术是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它的突破)使规模化产气成为现实,向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迈出了极其关键的一步。”

  据介绍,此次试采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关键技术,实现产气规模大幅提升,为生产性试采、商业开采奠定了技术基础。我国也成为全球首个采用这一技术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此外,此次试采还自主创新形成了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构建了大气、水体、海底、井下“四位一体”环境监测体系,进一步证实了天然气水合物绿色开发的可行性。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介绍:“监测结果表明,试采过程中甲烷无泄漏,生态环境无污染,未发生地质灾害。”

  目前第二轮试采仍在进行中,将围绕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和实施生产性试采进行必要的试验工作。李金发表示:“下一步将进入到生产性试验阶段,计划用4-5年时间来实现生产性试验。试验成功之后,将进一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力争在2030年之前实现产业化的目标,(使天然气水合物)早日服务社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