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武汉3月31日消息(记者郭静 周益帆 杜希萌)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经过三个月的全力抗击,目前,我国国内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已经基本阻断。但对于目前还在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公众仍有不少疑惑和担忧——出院患者复查核酸阳性,“无症状感染者”群体增多,这是否会造成疫情二次暴发?前期已有经验提供了哪些救治、防控路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前方记者对话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回应热点、复盘经验,“战局”是如何扭转的?

  70多天来,童朝晖的脚步从未停下。童朝晖是国内顶尖的呼吸疾病专家,自1月18日临危奉命奔赴湖北至今,他已记不清去了多少个病房。

  童朝晖:我是1月18日来的(湖北),第二天一早就去了金银潭医院。其实一开始我确实没有想到这么严重,想着可能就是有一些重症病人需要我来看,我还买了过年回家的机票。后来一看不行,当时金银潭病房那个样子是我以前没见过的。

  记者:您第一眼看到了什么呢?

  童朝晖:到病房一看,满眼都是重症病人,而且很多病人处在缺氧的状态,无论是使用经鼻高流量,还是无创呼吸机,血氧饱和度都不达标,病人年龄也比较大。另外,医护人员不够用。

  在摸清当时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家医院的情况后,童朝晖在自己的查房笔记里明确写下,“建议增派呼吸重症人手”,这是后来扭转武汉重症患者救治条件的关键所在。“跟国家卫健委提出调人,这么下去是不行的,必须增加专业的医生、护士。”童朝晖说。

  应收尽收、改造病房、建立方舱医院,专家组的系列建议被快速采纳并推进实施,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逐步缓解。

  记者:记者:从非医护人员的角度来看,当时疫情防治力度很大的一件事是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童朝晖:对,当时核酸检测能力比较差,我说一定要加强核酸的检测,这样就能把这些病人都收进来,及时收治,重症就会减少。

  记者:方舱医院的决策过程您还记得吗?

  童朝晖:方舱医院是马晓伟主任提出来的,因为他有十几支应急救援的队伍、设备,比如移动放射、CT等。当然也跟中央请示,后来决定建以后,就找了武汉市包括湖北省几个设计院开始设计图纸,慢慢就推动起来了。

  作为临床医生,童朝晖更重视在诊疗理念与手段上的指导。非典发生时,童朝晖所在病房收治的100多例患者,无一死亡。但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仍走过了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

  记者:您经历过非典,非典和这次的新冠肺炎,您是否对比过,有什么不同?

  童朝晖:这个病跟非典不一样,它很隐蔽,“二师兄比大师兄要狡猾”。

  记者:非典是“大师兄”。

  童朝晖:对,新冠肺炎是“二师兄”,同源性85%以上。(新冠病毒)很隐蔽,传染性很强,而且非典往往是一个器官,呼吸衰竭。但新冠肺炎是呼吸衰竭,心脏、肾脏也受到影响,是多器官受累。如果三个器官衰竭,病死率会大大提高;如果是老年人且三个器官衰竭,病死率就会在90%以上。

  以前很少写朋友圈的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日子里,频繁将自己总结的疫情发病特征、诊疗救治建议分享出来,“治疗关口必须前移”的建议也曾出现在这里。这些建议,后来不少被列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之中。

  童朝晖:我每天晚上琢磨,应该把这些经验分享给大家。包括后来我们提出,“关口前移,不仅仅光移重症的”,尤其是有方舱医院以后,对于轻症患者里的高危人群,如年龄60岁以上的、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人要密切关注。另外,写出了预警指标。(病人)刚开始挺好,突然开始胸闷憋气、呼吸频率快、肌钙蛋白明显升高,这些指标符合其中之一,就应该意识到他可能会向重症发展,应该转到其他医院去。具体每一条写出来,密切关注轻症患者里的高危人群,有预警指标,避免由普通型向重症发展。

  记者:把(潜在的)分母减小。

  童朝晖:这其实比我们后期治疗危重症患者更有意义,这是一个整体,切断了传播途径,后面没有太多病人,我们才能救得过来。

  昨天(30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将应急措施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及时完善防控策略和应对举措,做好无症状感染者防控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早日步入正常轨道。

  面临疫情全球肆虐的现状,疫情防控的“下半场”同样不能放松,这其中,对“无症状感染者”的监测被认为至关重要。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小组会议强调,一旦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要立即按“四早”要求,严格集中隔离和医学管理,公开透明发布信息,坚决防止迟报、漏报,尽快查清来源,对密切接触者也要实施隔离医学观察。抓紧在疫情重点地区抽取一定比例样本。童朝晖表示,前期有几个地方做过调查,无症状感染者发生的百分比大概为1%到2%左右。

  记者:现在可能大家还比较关注的是关于无症状感染者的问题,您怎么看无症状感染者?

  童朝晖:无症状感染者前期已经有几个地方做过调查。重点要分清楚,无症状感染者里有没有确诊病例。一部分新冠肺炎患者没有发烧等症状,或者在潜伏期,症状还没有出来,要把他甄别出来,密接的人要进行核酸检测,要把真正的确诊病例筛出来,隔离。然后观察会不会出症状,如果CT上没有新冠肺炎的特点,核酸检测两次阴性,那就可以回去。

  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出院病例“复阳”的情况。人们担心,新冠病毒会和感染者长期共存。童朝晖并不认可“复阳”这个提法;此外,检测“阳性”不代表具有“传染性”。

  童朝晖:我不同意叫“复阳”,“复阳”的意思是说,出院的时候阴性,然后阴性转成了阳性。但实际上这些患者不是这样,测了两次都是阴性,但可能是假阴性,所以应该叫核酸复查阳性或者康复期患者复查阳性。有些地方在出院标准上没有完全掌握好,出院标准是“出院前两次核酸阴性”,这个“前”是前多少天,我们调查,有3天以上的,有5天的、7天的。也就是说,要把握好出院标准,那就是出院前3天以内。试剂的稳定性、采咽拭子的质量都很重要。另外,非湖北地区的康复患者都回家隔离,这些复阳患者回家以后跟家人接触,密接者也没有出现核酸检测阳性的。有几个地方把这些复阳病人的核酸做培养,没有活病毒。

  记者:这是比较好的信号?

  童朝晖:对,活的病毒是阳性,死病毒包括带的片段也会是阳性,只是不知道死病毒在体内待多长时间。但是既然康复患者出院以后的密接者都没事,培养也没有活病毒,那可能是死病毒片段,所以也不具备传染性。

  作为曾经的抗击非典的老兵,两次战斗在抗疫一线,童朝晖希望,新疫情给公共卫生建设带来思考的同时,也能为临床医学建设提供新思路。他说:“从SARS之后就认识了病毒性肺炎,这些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引起的是呼吸衰竭,而且呼吸道传染病通过呼吸传播。所以国家层面应该考虑,呼吸道传染病不应该放在(常规)消化道传染病医院,我们希望在上游、源头就控制,这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