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6月1日消息(记者郑澍 通讯员钟燚 何冰)建设“全球智能制造基地”“中国智造品牌中心”;打造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试验区;建设“摩天工厂”“无人车间”;5分钟可达公园,规划11条地铁、200公里风雨连廊……近日,由国际知名建筑师事务所参与编制的广州科学城提升规划深化设计成果(以下简称“规划”)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规划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宜居、交通出行等多方面对科学城未来的发展作出细致安排,引领科学城实现“五年大变化”。

  广州科学城是广州高新区的主体园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多年的发展,科学城已由产业集聚的起步发展期,迈入产城融合的科学发展期,但发展空间逐步饱和。为此,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拟将科学城扩容7倍,至144.65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区面积的1/3。

  今年3月,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广州科学城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3年,广州科学城要实现五个方面大变化——发展空间实现大优化,科技创新实现大突破,产业集群实现大提升,中小企业实现大发展,对外开放形成大格局。

  “深化设计为广州科学城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发展框架,针对产业、生态、交通、公共服务配套等多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并与实施项目相结合,能够较好的指导规划理念的落地。”评审专家认为,规划对生态的保护和利用,较好继承了原科学城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生态一直以来是科学城的强项,要继续保持下去”。

  同时,专家表示,规划对于创新人群和创新体系的研究,进而形成的定制化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和园区更新路径,能够为科学城提质增效提供较好的实施指引。

  此次提升规划坚持共建共享,在集群公共服务、落实民生实事、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交通出行等方面重点发力。

  规划明确,打造综合服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产业服务中心“三主”和永和、长岭居、高铁中心“三辅”6个服务核心,划分32个创享单元,让居民不出10分钟,便可用上基础生活服务设施、共享生产服务设施和创新创业服务设施等。

  为满足群众对教育和医疗的多样需求,规划提出,将大力引进名校附校、国际学校,名校附小及国际小学占比提升至32%,名校附中及国际中学占比41%,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品质。同时,增加7处片区级医疗设施,提升整体医疗水平。

  在生态环境方面,规划提出,连接、改造河涌水系7处,布局6处一级湿地、3处二级湿地,新增2个森林公园、7个专类公园,打造成两心多点、两廊四河绿网、链山织水的生态网络结构。未来科学城将实现人均绿地面积大于等于9.6㎡的目标,城市蓝绿空间占比达到56%,水面率达到6%,绿化覆盖率达到50%,居民5分钟可达公园。

  根据规划,未来科学城将形成“四横五纵”高快速路网结构,地铁线路增加至11条,新建商业楼宇以空中连廊相连接,打造200公里风雨连廊和“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慢行系统,将城市规划提升成果与市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