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6日消息(记者郭淼)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优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认为,这次疫情相关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是“中国方案”的最大亮点之一。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建议,应尽快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在应急预案中应增加中医药内容。

  2003年,55岁的张伯礼组建中医医疗队抗击非典。17年后,72岁的张伯礼再次临危受命,飞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1月26日晚上,正在天津忙于指导疫情防控的他,突然接到中央指导组征召,仅用几个小时简单准备后,就逆行加入了“武汉保卫战”的队伍。直至现在,张伯礼回忆起在武汉奋战的82天,依然有些激动。

  张伯礼说:“80几天一直处于高度的紧张工作中,留下深刻印象。但是要说感触最深的,确实是党中央的果断决策,特别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厚情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千方百计抢救每一个患者。把人民利益放到最高的位置上,生命至上不仅是一个理念,也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实实在在的有力举措。让我们深受教育,让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本着“早、快、透明”的原则和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其他国家分享了疫情方面的信息。张伯礼也和几十个国家开展了几十场海外对接视频会,互相交流经验,张伯礼说,国外同行格外关注中国抗疫隔离方法,尤其关心中医是如何治疗疫情的。张伯礼说:“国外的轻症、普通型的病人都在家里隔离,发热吃点退烧药,觉得重了才去医院检查。在家里往往治疗跟不上,所以有的病人不知道什么时间该去医院,什么叫‘重了’。我问他们没有医生巡诊吗?他说没有巡诊、没有检查,想检查也检查不了,往往喘气憋得厉害了就去医院,往往是到医院就抢救。我们是把普通型和轻症病人都收治在方舱,普遍服用中药,随时观察病情,所以我们转重率较低,死亡率更低。我们救治的80岁以上老年患者就有3600人。”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治疗疗效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也是“中国方案”的亮点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4月中旬,中国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超过7.4万人使用了中医药,占比超过9成。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专家们联合确定的临床疗效评价核心指标集,得到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特征研究小组高度评价。中医药为什么能治新传染病?

  张伯礼说:“西医关注的是病毒,这个病毒的结构是什么?病毒的靶点是什么?它感染的途径是什么?了解这个需要较长的时间。中医主要关注病毒侵袭人体后出现了什么临床表现,中医称为证候,可以根据病人的表现辨证论治,而这种方法并不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西医、中医的理念、方法、药物都不一样。新的突发传染病,往往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但是我们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是一样的,都是治病救命。能把病人治好,能把疫情控制住了就好。中西医追求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基于此,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张伯礼建议,应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增加部分中医药内容,如在“专家咨询委员会”内容中,增加“专家咨询委员会应有一定比例的中医参与”。建成符合国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医疗救治体系,在该体系中努力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同时,张伯礼认为,“现代科技+中医理念”将会成为未来医学的方向。张伯礼说:“如这次我们做证候学调查和临床治疗观察,不是慢慢地积累,而是把证候学调查编成了软件,研制手机APP现场实时传输调查信息和舌诊图像。把手机送到红区里边,在很短时间,全国几个省几十家医院,同时开展证候学的调查,数据第一时间都送到后台进行数据处理。经过一个星期就得出来新冠肺炎中医证候特点是湿毒疫,证候要素是湿、毒、热、瘀、虚,核心病机是湿毒郁肺,治疗的方向、方药、方案也就随之出来了。所以说是现代信息科技支撑了中医抗疫。另外对已经上市中成药评价、临床研究方案设计、抗新冠肺炎的新药研发也都同步开展了。”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各方普遍认为,这开启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的征程。在张伯礼看来,中医药要有更好的发展,“老中医”不仅要创新,还应脚踏实地完成一些基础工作。张伯礼说:“我觉得这个文件是非常重要的文件,关键是落实落地,还需要很多工作去做。主要在于中医药要拿出确实疗效,而疗效要有临床循证证据,这才能说服很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支持中医药。现在已经有几十个临床循证研究完成,大概有十几个在国际上已经发表。另外还有一个是中药的品质和质量,过去是野生的,现在是家种的,如何保障它规范化种植和管理,达到无公害中药材标准,农残和重金属不能超标,让人们用上放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