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7日消息(记者郭鹏 解朝曦)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商务部数据显示,消费已经连续6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为了应对疫情影响,多地相继发放消费券、鼓励消费。消费券怎样才能“券”动消费者、“券”动消费复苏?提振消费信心、激活消费潜力,除了发放消费券还可以做什么?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疫情发生以来,超过170个地市累计发放消费券190多亿元。谈及消费券对经济的作用,全国人大代表黄茂兴认为:“通过全国各个地方发放消费券产生的经济效益看,它基本上都是倍增效应的,可能带动其他消费十倍甚至更多倍增效应。”

  小小一张消费券,效果却立竿见影。随着发放量的增多,消费券如何精准有效投放成为关键。目前,一些城市发放的是普惠性消费券。对此,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并不赞同。杨伟民表示:“我不太赞同普惠性给人人发钱、发消费券这种方式,我觉得还是要针对不同群体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办法。”

  疫情之下,地方政府也面临着不小的财政压力。发放消费券时,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全国政协委员武义青建议,消费券的发放应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向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商家和小微企业倾斜。武义青表示:“相对于高等收入群体,消费券对中低收入群体消费的刺激效果会更为明显,我建议要针对中低收入群体发放消费券,这样也可以减轻他们因为疫情带来的生活压力。”

  全国人大代表黄俐波提出,消费券应针对不同产品进行细分。黄俐波表示:“日常百货、日用的消费品,商场推出的5块、10块消费券还是有一定刺激作用的。大件商品,比如打印机一般可能要500块钱以上,你给的消费券额度5块钱就有点少了。”

  当前,多地政府发放消费券,主要是与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合作。政企合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又如何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呢?全国人大代表王填建议,地方政府应与多家平台合作,避免指定唯一平台。王填表示:“发放消费券的平台,湖南省总工会有一个‘湘消费’,通过移动和包支付、微信支付等好几个平台发放和使用,这一点老百姓的反映也都比较好。”

  全国人大代表俞学文直截了当地指出,地方政府应做好监管,防止腐败,维护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俞学文表示:“要防止地方政府、财政和负责发放消费券的机构和部门,有些间接性的腐败行为。防止这种腐败行为(比如某些地方)为了支持哪个企业,去量身定制一些消费券。”

  除了发放消费券,还有什么途径可以提振消费信心、激活消费潜力?上海五一假期启动“五五”购物节,做出尝试。购物节启动当天,消费支付总额就超过100亿。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建议,通过举办购物节、家电下乡等方式形成“买买买”效应。张兆安表示:“比如购物节,还有各种各样新的消费载体,使消费者能够参与其中。比如家电以旧换新,家电下乡,把农村的消费潜力进一步挖掘出来。”

  数据显示,1-4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56万亿,同比增长8.6%。全国人大代表罗卫红提出,应出台政策,鼓励数字经济发展,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罗卫红表示:“杭州提出要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拉动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升级的机会,是科技创新牵引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在科技创新上花大力气。”

  全国人大代表丁世忠提出,中小企业是保证就业和市场稳定的关键,为中小企业减税降费也是拉动消费的有效措施。丁世忠表示:“为中小微企业减税降费开通更多绿色通道。稳住中小企业,自然也会拉动消费,稳住社会经济的基本盘。”

  消费券究竟是应急之举,还是长效之策?全国人大代表李飚认为,消费券是阶段性的应急手段,要推动消费回升,提振市场、居民增收才是根本。李飚表示:“最终还是要增加居民收入,产品高质量和丰富,市场能够提振,我们才能够解决实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