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6日消息(记者孙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25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分别作的工作报告。今年的“两高”报告有哪些不一样?报告中披露的数据回应了哪些社会关切?“两高”工作报告起草组的负责人——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陈志远、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副主任马骐对报告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回应热点问题。

  “两高”工作报告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最高法、最高检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依法惩治妨害疫情防控犯罪、惩治妨害国境卫生检疫犯罪、保障复工复产等意见,合计发布112个典型案例,各级法院审结各类涉疫案件2736件。智慧法院在疫情防控期间“大显身手”,网上立案136万件,开庭25万次,司法网拍成交额639亿元,执行到位金额2045亿元。陈志远说:“各级法院充分运用远程立案、网上审判、智慧执行等方式,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各类诉讼事项,做到疫情防控期间公平正义不缺位。”

  最高检的报告中,“检察履职战‘疫’”是单列的一个部分。2月至4月,检察机关批捕涉疫刑事犯罪3751人、起诉2521人,办理相关公益诉讼案件2829件。马骐用“有章可循、依法战‘疫’、以案说法”来概括疫情期间检察机关工作特点。“最高检从一开始就严格把握法律政策,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界限、此罪与彼罪不同,力防突破法律的‘从重’‘从严’‘从快’。10批55个案例对规范司法、警示犯罪、教育社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马骐说。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一大批为非作恶的黑恶势力犯罪分子受到严惩。陈志远介绍,自2018年1月开展专项斗争以来,截至去年年底,全国法院审结涉黑犯罪案件2448件28411人,其中重刑率,也就是对被告人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占56.08%;审结涉恶案件16082件89780人,重刑率达24.94%。陈志远分析:“特别是依法审理孙小果案、杜少平操场埋尸案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涉黑涉恶案件,对孙小果、杜少平依法执行死刑,坚决铲除了这些社会毒瘤。”

  最高检报告显示,去年检察机关起诉的涉黑、涉恶犯罪同比分别上升195%、33%,起诉的“保护伞”上升将近3倍,反映出专项斗争正在向纵深推进,强调始终坚持“是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马骐说:“我们要求对涉黑和重大涉恶案件,由省级检察院统一把关;其他涉恶案件,由市级检察院统一把关,最高检还发布了5起‘不放过、不凑数’的典型案例加以引导。”

  说到数据,最高检报告中特别分析了1999年至2019年刑事犯罪变化情况,这在以往的报告中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比较,有什么发现?结果显示,“一降一升”:严重暴力犯罪大幅下降,新型危害经济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大幅上升。马骐举例分析:“比如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年均下降4.8%。故意杀人,从1.9万人降到9700人;抢劫,从11万人降到2万人。暴力犯罪少了,重刑率低了,反映出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人民群众收获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马骐继续分析上升的犯罪类型说:“同样是这20年,扰乱市场秩序犯罪增长19.4倍;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增长34.6倍;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增长56.6倍,1999年起诉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只有191人,2019年起诉了1.1万人。‘醉驾’2011年才进入刑法,去年起诉醉驾犯罪32万多件,取代盗窃成为刑事追诉第一犯罪。”

  社会进入新阶段,犯罪结构发生新变化,人民有了新需求,司法的理念、政策就要跟进、适应。马骐说:“比如,暴力犯罪少了,轻微犯罪增多了,那就要更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轻微刑事案件,能不逮捕的就不要逮捕,能不起诉的就不要起诉,最大限度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最高法的报告中提到“让司法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让群众有温暖、有遵循、有保障”,最高检的报告中,再次提到“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司法机关是如何通过办案引领社会法治观念,引导社会成员增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的呢?陈志远分析:“过去一段时间,社会上曾有‘谁能闹谁有理’‘谁横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等错误观念。这些错误观念可能会让那些见义勇为的人瞻前顾后,严重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针对这种情况,人民法院坚持依法公正审理发生在公共空间的案件,兼顾国法、天理、人情,坚持在案件中明辨是非曲直、弘扬社会正气。”

  报告中举例说,河南法院在审理“居民撞伤儿童离开遇阻猝死案”中,判决阻拦撞人者离开的邻居和保安不用担责,肯定了邻里间守望相助的行为,让见义勇为者吃下“定心丸”。又比如,广东法院审理的“村民私自上树摘杨梅坠亡案”,江苏法院审理的“小偷逃逸跳河溺亡案”,分别明确守法者不用为他人过错买单和宣示了法不强求见义勇为者的过重注意义务,都向社会传递了公平正义的价值导向。

  “通过一个个案件的公正处理,努力破除长期困扰群众的‘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为不为’‘管不管’等问题,引导社会成员增强公共意识、规则意识。”陈志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