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2日消息(记者朱宏源)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通常于3月初召开的全国两会今年推迟到5月底举行。疫情给不少领域都带来一定冲击,但在线教育却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在线教育能否破解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难题?在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又会不会发展成教育的“常态机制”?总台央广记者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

  在“停课不停学”期间,全国2亿多学生居家通过在线教育软件进行线上学习,诸多平台都提供了优质、免费的学习资源。据统计,截至2019年11月,中国百兆宽带用户占比超80%,但在一些偏远山区和农村,这个比例却非常低。乡村地区信号不稳定,设备、教育资源缺乏,都成了孩子在线学习的“拦路虎”。俞敏洪在提案中表示,可以利用5G互联网资源提升农村和山区的教育质量。他说:“(针对)如何利用5G等互联网资源提升农村地区和山区的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包括对中小学,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英语老师进行培训,并且用远程方式输送更好的海内外英语教学资源的问题,因为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我调查了一下,对于农村的小学来说,语文、数学都不太是问题,但英语教学真是个大问题。因为好的英语老师在农村待着的可能性更小。”

  线上教学在城市中已经司空见惯,但孩子们上网课的情况如何呢?一些家长坦言,虽然老师在线上的时间安排与线下教学保持了高度一致,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督促,再加上缺少互动,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俞敏洪建议,网课的优势是有目共睹的,但在线教育平台更应该注重老师与学生间互动功能的研发,通过增加互动频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一,家长发现,资料和信息的传输比原来更加方便。现在基本都即时性地递交作业和批改作业,还有老师教学资料的上传。学生课前、课中、课后作业完成以及反馈的过程半径大大缩短了。第二,在线教育现在也有很多互动功能,家长发现,这对孩子来说有一个好处,即互动的频次反而比在地面教育的时候增加了。当然,首先是这个平台要有互动功能,有些平台没有互动功能,就比较麻烦一些。”俞敏洪说。

  疫情前,我国线上、线下教育比例大约为1:9,而疫情期间,在线学习成为刚需,约2亿的中小学生与4000万的高校学生几乎全部上网“停课不停学”。从城市到乡村,绝大部分家庭以最快的速度熟悉了在线教育。那么,地面教育会被取代吗?俞敏洪认为,疫情前和疫情后的教育模式会发生改变,但不会因为一件突发事件而改变基础教育的基本框架,因此线上教育并不会取代地面教育。他表示:“其实大部分公立学校,以及教育培训机构都没有考虑到在线模式是对地面教育的补充。疫情之后,包括民间的,还有省直公立学校,会形成一种比较明显的OMO模式。大量的老师已经开始借助线上工具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地面课堂一定会结合在线课堂以及在线的其他信息流来解决学生的一些学习问题,它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地面和线上的结合。”

  俞敏洪认为,疫情结束以后,地面教育重点和在线教育重点的分工和合作应该更加明确,形成一个非常紧密的线上线下结合模式。他说:“不管是在线还是地面,对于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设计非常重要。第一个是控制学生的学习时长,每一个学生每门课尽量不超过2个小时。因为在线学习有一个特点,孩子如果老盯着屏幕,会比较劳累。第二个是严格控制教学的难度,以同步教学为核心。第三个是坚持小班教学。因为小班教学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有所收益。”

  危中有机。疫情之后,中国的教育板块大概率会迎来一波市场整合浪潮。没有强大的资本支持,线上教育系统的小型机构,有可能难以维持。俞敏洪认为,这将带来新的机遇。“比如现在一些中小机构,由于受疫情的影响,现金流断流等会导致中小机构关闭或者暂时关闭,这样学生流就会流向更大的机构。对于大机构来说,只要撑过这次疫情的难关,就会有一个更好的机会。因为中小机构自己研发平台的难度还很大,所以会迎来一波整合浪潮。有些小机构借助于第三方平台的力量,最后依然会慢慢地起来。这一批不行,会有新的一批起来,依然会蓬勃发展。”他说。